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三十四章 女大当嫁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中国历史上,曾因大米集中交易而形成了“四大米市”,包括江西九江、江苏无锡、安徽芜湖、湖南长沙这四大米市均在江南,故又被称为“江南四大米市”。芜湖能成为全国著名的四大米市,关键在于芜湖背后是广袤的江淮平原,自古就是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此外,芜湖襟江大海的迅捷的交通网络以及活跃的近代工商业都领当时风气之先。

    光绪二年(1876年),中英签订“烟台条约“将芜湖与浙江的温州等四个城市辟为通商口岸,从此打开了芜湖对外开放的大门。到民国七年(1918年)芜湖海关进出口货值就达当年全国对外贸易的3.5%,成为长江通商巨埠之一。以芜湖和上海为起讫点的芜申运河,更把芜湖和苏、锡、宁、杭等江南重镇的经济、文化紧密地连在一起。芜湖开放通商口岸后,大批外国洋行、公司纷纷进入芜湖,刺激了芜湖近代工业的发展。安徽省最早的一批民族工业大部分都是在芜湖建立的。光绪九年(1883年)芜湖就架设了有线电报线路,为全省第一个使用电报的城市;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投产的益新(机磨)米面公司,规模居当时全国同类工厂首位。

    芜湖是全国“四大米市“之首,而米市的启动点和发祥地是青弋江注入长江的南岸地区,沿岸人烟密集,商贸繁荣,管辖皖南五府(徽州府、宁国府、池州府、太平府、广德府)的“徽宁池太广道“也设在这里。芜湖米市的真正兴起应归功于三个人:时任湖广总督的李瀚章,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的李鸿章,以及时任芜湖关道的张荫桓。早在同治年间张荫桓就结识了李鸿章的哥哥广东督粮道李瀚章。李瀚章点拨张荫桓,由张出面以繁荣芜湖商埠为由,向李鸿章献策,依靠朝廷的力量,令镇江米市南迁至芜湖。当时李鸿章不主张政府强迁,而倾向于让米商自迁才是上策。最终商量结果,定下具体优惠措施,使米商有利可图,自会见利争迁。于是张荫桓亲自到镇江,利用同乡情谊公关推介,对广潮米帮许诺:由芜湖关道发给专营米业执照,在芜有代办专利;米粮打包费用由卖方支付;外轮水脚银不另加价,由芜湖运来到上海仍按照镇江运到上海的运费计算。此诺一出果然引动广潮米帮争相道芜湖投资开设米号。接踵而来的是江宁、烟台灯米帮共20多家。一时四大米帮纷聚芜湖,促使“堆则如山,销则如江“的芜湖米市横空出世。光绪八年(1884年),李鸿章正式奏请清廷将当时的镇江粮食市场,从镇江七浩口移到芜湖。

    李鸿章儿子李经方立即抓住这大好机遇,在沿河路开设了源德裕砻坊;在青弋江南岸富民桥(今中山桥)建恒丰粮仓,可堆存二、三万担租稻。李瀚章的儿子李仲浩则毫不示弱,陆续在芜湖开设了鼎玉典当铺,宝善长钱庄,后来又在上海、汉口、广州设立分支机构,几乎包揽了米商借贷、汇兑申票、粤票的业务。李仲浩本人又是芜湖招商局总办。大宗米粮经其轮运出口,而且垄断了漕运。由于在八百里皖江地区,尤其是江北一带,李鸿章李瀚章家族拥有数以万亩计的庄田,芜湖米市的兴起使租稻转化为商品粮,由此米市给李鸿章李瀚章家族带来巨大商机和巨额利润,成为最大受益者。

    芜湖米市沿着青弋江长河两岸铺展开,自南关至浮桥的南岸米市尤其繁荣。而从富民桥南口东到芜湖海关监督署,粮仓林立,加上道台衙库房,形成一条重要的街道——库子街,地址就在来远铺南街,前至官街,后至阳明书院。在江口北岸的横街则有一个“米业公所“,是以客籍四大米帮为主干的米商组织。

    在众多米商中,四丰米行是当时芜湖最大的稻米批发商和销售商。四丰米行由太平府商人俞培生创办,总店设在芜湖,在省内安庆、三河,省外九江、汉口、沙市、江宁、苏州、杭州、上海、北京等城市均陆续开设分店。可以说四丰米行几乎垄断了江南米市半壁江山。四丰米行的掌柜刘同江也是粮商出身,早年在镇江...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