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35章 万事俱备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的财力支持,任我大明军队所到之处……”

    “一派胡言!”

    朱棣笑骂了一句说道:“我大明雄兵百万,他林三洪的《大明国》书就挂在朕的案头,朕要做豪霸雄主,他一个小小扬州如何支撑的起?”

    看到朱棣笑着骂林三洪,朱高煦就明白朱棣其实已经允了林三洪的一年之期。至于一个小小的扬州府就支撑起大明王朝的所有军事行动,也就当做是林三洪的大言也就罢了。

    一个府,就是把裤子都卖了也不可能支撑起整个大明帝国的军费,这样的笑话连朱高煦都不可能当真:“儿臣深知林三洪的为人,此人行事看似荒诞,其实一举一动颇有深意……”

    自从认识林三洪以来,不管是当初救助朱高煦,还是后来给削藩找借口,哪一个看起来不是在瞎胡闹?可最后的收益却大的惊人,总是不经意间就把小事和国家重举联络起来,收到想也想不到奇效。

    “儿臣仔细想过了,林三洪是不是想创造一个扬州模式,待这种模式成熟以后再由朝廷推而广之……”

    朱棣一句话就否定了朱高煦天真的想法:“谬,大谬!不论林三洪在扬州弄出来多少银钱,这种做法绝对不值得推而广之……”

    “勤俭连廉洁,奢侈通腐化!”朱棣肃然道:“俭则约,约则百善俱兴。侈则肆,肆则百恶俱纵。以俭治国则国兴,以俭治家则家殷,以俭治身则身无忧。”

    “林三洪很新任的扬州官吏确实还没有奢侈腐化,他们若是一窝子都在银子面前腐烂了,不算什么大事情,朕一纸诏书就能让他们身首异处。”朱棣从来就不惧官员的贪腐,在杀贪官这个方面也从来不会手软,可问题是奢靡不俭的不是大明官员,而是地方百姓:“煦儿你还不知道扬州的变化,朕却看的清清楚楚。”

    “自今年以来,扬州民间的俭约之风渐去,取而代之以奢靡之气,民间不事积蓄,注重及时行乐,此风不可长啊!”

    朱棣在扬州到底安插了多少眼线,恐怕只有他自己知道。

    这些耳目除了打地方官的小报告之外,还在严密注视着民间。

    自林三洪上任的这一年多以来,扬州百姓多了很多赚钱的门路,财富聚集相应日渐明显。以前的扬州百姓和普天下的老百姓一样,都是辛辛苦苦的劳作,小心翼翼的积蓄。

    积蓄本是中华民族的千年美德,但是现在的扬州已经开始起了变化。有钱的豪富之间注重享乐,为了声色犬马之事不惜一掷千金而面不改色。若说有钱人的奢靡生活不具备普遍意义的话,平常百姓的生活绝对可以说明问题了。

    以前的老百姓辛苦一年,连肉也舍不得吃几回。或许是因为先的银子好赚了,人们积蓄储备的心思也就淡了许多。民间的那些贩夫走卒之流白日里赚到几个银钱,要么就去花街柳巷寻欢作乐,要么就到酒肆茶楼把一日的辛劳所得化为美酒美食吃下肚皮。反正就是一天赚的银子一天花,反正银子也好赚,不必担心每天饿肚子……

    连小门小户的老百姓都这样了,何谈其他?

    朱棣苦口婆心的对朱高煦说道:“,以奢治国则国亡,以奢治家则家败。林三洪不可能不知道俭约之道,却反其道而行之,他用的这是以奢治国的手段,朕看的出来。”

    “以奢治国虽能在短时间内促进流通,可以在瞬间积蓄大量财力,可永远也不会成为根本。也只有在扬州这样的繁盛之地才值得一试,其他各地万万不行。奢为一时一地之计,俭为万世不摇的根本,我儿切切不可只看一时一地之得,而忽视了全盘的大局!”

    这已经不是说林三洪而是说治国大计了。

    皇帝能对儿子说出这样的话来,其用心已很明显——朱高煦有可能成为执掌大明的人物。

    朱高煦自然明白这一点,赶紧“聆听圣训”。

    “林三洪以奢治扬州,不过是个特例,没有任何可以推而广之的价值。全天下之人若都如扬州一般,还有什么积蓄可言?还有什么国力可言?出不了三年,天下风气崩坏世道必然大乱,商纣隋炀就是前车之鉴,不可不防!”

    “儿臣谨记!”

    “林三洪颇有才华,也算是个能吏。”在肯定了林三洪这个人之后,朱棣也不无担忧的说道:”不过林三洪太过于注重用奇,治理一地用在一时,或许可收奇效。可若是放在大局当中,终究缺了堂堂正正的气魄, 在扬州弄出这么大的动静,看起来确是有些本事……“

    朱棣笑着推了推书案上的奏折:“可又有哪个知晓朕是站在他身后支持的呢?自林三洪上任以来,不论阁部还是都察院那边,弹劾他的奏章什么时候少过?”

    林三洪在扬州搞的的确是太出格了,打黑你就好好打你的黑,建设地方用点花招也不算什么,偏偏和一些烟花风月之事夹缠不清,朝廷里边说他坏话的人绝对少不了。

    “荒阴嬉闹”“不务正业”这些言辞都算是轻的,连“玩忽职守”的罪名都替林三洪准备好了。光是都察院和清吏司发过来的奏陈折子都能装满一大筐了,要不是朱棣在前边顶着,把这些东西统统“留中”,林三洪早就被吐沫星子淹死了,哪里还能安安稳稳的在扬州任上做事情?

    “林三洪有当年刘诚意之才智,却无刘诚意的胸襟气魄,终究是太小家子气了。”朱棣正色道:“手下有这样的人才是好事,终究不能太过依赖。朕希望看到的是你们这些后辈的真才实学,而不是倚仗别人做出的成绩……”

    “儿臣明白。”

    “好了,就说这么多吧,能领会多少就看个人的悟性了。”朱棣似乎也意识到今天说的够多了,挥挥手说道:“煦儿你也去内宫那边探望一下吧,你的母后身体似乎越来越不适应江南的天候,天气转凉之后咳嗽的愈发厉害。炽儿前几天刚刚送了海外的药品,似乎很有些效果。这些日子皇后时常念叨起你……”

    “儿臣不孝,这就是去宫里探望母后!”

    “去吧。”朱棣示意朱高煦退下,转过身子看着悬于案几之上的《大明国》,于心中默念:夫大明国者……

    《大明国》的书文挂满了朱棣经常来往的每一处所在,以确保皇帝可以随时随地看到,而大明的永乐皇帝也时常对着这份书文发呆……

    过了良久,外面的宫人很小心的躬着身子进来,把前线的军情奏报放在书案之上,又添了盏子参汤,这才提着衣袍很谨慎的退下。

    这一次北伐是永乐新朝第一次对北元用兵,关系到很多事务。所以在动兵之初,朱棣就用足了心思,不仅在兵甲器械粮秣银钱方面为军事行动大开方便之门,还特意嘱咐过,前线的军情一定要及时的直达御前,为的是可以随时随地知道前线的军事行动已经进展到了何种地步。

    打开军情奏报一看,并没有什么大事,不过了例行的报告:大明官军又获大捷,推进多少多少里,斩首多少多少级,俘获了多少牛羊马匹等等。

    同样内容的奏报朱棣已经见过很多次了,这一次所见和前几次也是大同小异。

    朱棣从十几岁开始就随朱元璋在军前效力,从二十岁开始就和蒙古人打仗,亲自指挥过几次北伐,在北平之时和蒙古的小规模战争几乎没有间断过,即便不在军前,也能把前线的情形估计一个八九不离十。

    大明的北伐军队经过了比较周详的准备,有动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现如今北元内讧不断,各部落各家族之间互相厮杀,大军一开过去,取得一些胜利完全就是顺理成章之事。

    但是西北地域广阔,多是人烟稀少的荒漠之地,补给极为不易,大明军队推进的越远,后勤线也就拉的越长,危险程度也就越大。十分的物资运到军前,真正能够用到将士手中的不过二三分,这对大明朝的国力是一个很大的考验!这种战争不可能持久,以大明朝的国力也支撑不起,旷日持久的大战虽然可以严重削弱对手,其实就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事情,所以朱棣很希望能够取得一场真正的大捷,而不是这种不痛不痒的战术性优势。就算不能彻底解决北伐的军事威胁,也要北元在数年之内再无崛起的可能。

    但是朱棣也是个知兵的,明白这个战略性的目标很不容易做到。二十几万大军深入荒漠不毛,一举一动都要谨慎,北元虽然已经削弱了很多,蒙古帝国的整体实力还保留了很多,还不是任人拿捏的软柿子。如果过分干涉前敌的指挥,很可能会适得其反。

    “兵事须慎重!”

    “自塔尔湖以北,即不见寇之主力。虽有小胜万不可疏忽。”

    “宜时时如对敌千军,相机进止,不可执一。一举未捷,俟再举。万不可贪功冒进,切切。”

    “如军中有人言敌军可易击败,切信之,唯慎之又慎……”

    “敌主力避而不战,必为悬军转战之意。若敌示弱诱我深入,进必不利,退则惧为所乘,可结城自保,不可轻进。若追至敌主力,俟我军毕至,并力攻之……”

    对于北伐,朱棣还是极为谨慎。

    北元控制的荒漠草原,地广人稀,补给不利,各部通讯不便,最怕的并不是于敌人决战,而是找不到敌人。自北伐开始的这几个月里,王师已经获得数次小胜,推进极快,战线也拉的很长,却始终找不到敌人的主力。朱棣虽然身不在前线,也清楚的知道这其中的隐患,所以一再传旨要前敌指挥官不要贪功,更不可冒进,一定要谨慎再谨慎,必要的时候可以做出退却以等待各路协同军队赶上来……

    刚刚封好了文书,当值的侍卫就来禀告:大王爷朱高炽求见!

    “让炽儿进来吧。”

    大王爷朱高炽还是一番老实忠厚的样子,很恭敬的见完了君臣之礼,朱高炽说道:“自父皇命儿臣领工部以来,无尺寸之功,唯有勤勉政事……”

    这次北伐,对于大王爷统领的工部是一个不小的考验,兵甲器械,弓箭刀枪,营帐被服等等,都要经过工部。大王爷朱高炽虽然没有什么显眼的功劳,却也勤勤恳恳做的还算周全,并没有耽误过什么事情。

    大战之际,军功都属于在阵前厮杀的将士,在后面保证后勤的无名英雄反而容易被人们忽视。

    朱棣当然知道朱高炽是为北伐出了大力气的,对于这个大儿子的辛苦和勤勉也看在眼前,微笑着赐了一盏子参汤:“你就不必再于朕说这些虚话了,朕很清楚你的功劳。你我是君臣也是父子,天家和百姓家其实都一样,此处非是朝堂,有什么话直接说,不要兜兜转转的耽误时辰了。”

    大王爷朱高炽把捧着的参汤放在身旁,努力掩饰着神色间的得意,很恭敬的低头说道:“儿臣在工部悬出了五百两的花红,终于有工匠制出了六百斤的小铜炮,六百步之内可穿金裂石无可匹敌。只要两乘挽马即可灵活拖拽……”

    朱棣一掌击在案上,震翻了参汤盏子溅的满手都是,却浑然不觉,大赞一声:“好!”

    大炮这种东西早就有了,早在大明朝开国之前,就已经装备了军队。只不过军中的大炮都是铜胎铁衣,极是巨大沉重,动辄就是几千斤,威力巨大可攻城拔寨。但是绝对不适合用在野战当中,尤其不适合用在和北元的野战的当中。

    想那草原荒漠地域广阔,大军掩杀之时,双方都会把灵活机动发挥到极致。尤其是北元的骑兵如闪电狂风,顷刻之间就可以冲杀几百步的距离,又可以做出范围达到几百里的大迂回大穿差。大炮的威力虽大,可缺陷也同样明显,太笨重了!不适合坐灵活移动,一旦被敌人靠近就成了废铜烂铁,用在那种野战当中反而很容易成为累赘。

    如今朱高炽统领了工部,才不到两年的时间,就造出了适合野战使用的小铜炮,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铜炮可以打六百步,威力也不算小了。最关键的是只要两匹平常的马匹就可以做到灵活机动,可以和大军一起做出快速转移,不仅适合在野战当中使用,就算平常不用也可以大量携带,这无疑是对北伐的一大助力!

    有了这样的小炮,大明王师的胜算就更大了。

    朱棣的心情变得舒畅起来,连连赞了朱高炽几声:“好,很好,我儿做的对了。这才是办实事的样子,哈哈……”

    自打永乐新朝以来,朱高炽并没有做出什么实实在在的成绩,完全就依靠在靖难之初积累下来的那点老本。朱棣称帝以后,为了争夺太子之位,时时事事都要刻意的表现出一幅“贤王”的样子,拉拢读书人施恩于百官,自认为已经做的很好了,其实却不为朱棣所喜。

    这种做派或许可以增添一点朱高炽本人的声望,但是对国家对朝廷并没有什么意义。在一个强势如朱棣这样的皇帝手下,“贤”这个字并没有很实际的作用。

    朱棣需要的是能做事的儿子,大明需要的踏实肯干的君主,而不是一个担着好名声被儒生们吹捧的“仁君圣主”。

    宽仁?建文皇帝够宽仁了吧?成就什么事业?

    尊儒?建文皇帝也做的足够了吧?可结果如何?靖难一起,那些儒生可派不上什么用场。

    在朱棣心目当中,自己的继任者不管是哪个儿子,宽仁不宽仁的根本就不重要,最要紧的是一定要强有力。

    牢牢的把权和势抓在手中才是硬道理,其他都是旁枝末节。

    看到朱高炽终于做出一点成绩,朱棣高兴的很:“你说的这种小炮造出了多少?”

    朱高炽低着头很恭谨的说道:“回父皇的问,这种小炮已出产了六门,俱是大胎小衣的铜铁构造……”

    “好的很,你回去准备准备,明日朕要亲自验炮!”

    “明日?是不是要钦天监先……”

    皇帝亲自去查看这种新式小炮的效果,是一个很隆重的事情,尤其是涉及到兵戈器械,不是说想去看立刻就能去的。按照惯例,还需要钦天监选一个良辰吉时,工部那边再做好了迎接圣驾的准备,这才摆开仪仗去“视察”一番。

    朱棣哈哈大笑:“试炮乃是军国大事,如今西北交战正急,火炮乃是前敌急需之利器,哪里还等什么良辰吉日?朕在北平为藩之时,还不是经常做这些事情的么?如今也没有什么不同,朕说明日,那明天就是良辰吉日。”

    “是!儿臣这就回去准备!”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